
这样鼓励孩子,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!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孩子,好像越来越“玻璃心”了?一点批评就受不了,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,甚至考个第二名都能哭半天。是我们给的爱太多了?还是我们鼓励的方式,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?
鼓励,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对孩子的影响,可能远超你的想象。
一、 鼓励,到底有多重要?不只是“你真棒”那么简单
我们总说要多鼓励孩子,可鼓励到底有啥用?难道就是为了让孩子高兴一下吗?当然不是!
- 建立自信的基石: 当孩子努力尝试新事物(比如第一次自己系鞋带,虽然系得歪七扭八),你的一句“哇,你自己在想办法系鞋带呢!真努力!” 比一百句空洞的“你真聪明”更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。这种基于具体行为的肯定,是自信真正的来源。
- 激发内在动力: 想想看,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只是为了得到你的表扬(“妈妈,看我画得好不好?”),一旦得不到,他可能就泄气了。但如果你鼓励的是他的努力过程(“我看到你刚才特别专注地在涂颜色,尝试了好几种搭配”),他会更享受做事本身,动力来自内心。
- 培养抗挫能力(逆商): 孩子摔倒了,你是立刻冲过去扶起来说“不疼不疼”,还是说“摔倒了有点疼是吧?但你自己站起来了,真勇敢!”?后者让孩子明白,困难是正常的,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克服。经常被这样鼓励的孩子,面对挫折时更坚韧。 有研究(具体哪项我一时想不起名字了)显示,经常被鼓励努力过程的孩子,在遇到困难时坚持的时间,比只被夸结果的孩子平均长46%。
- 促进亲子关系: 真诚的鼓励传递的是“我看见你了,我理解你的努力”。这种被看见、被理解的感觉,是亲子关系最牢固的粘合剂。孩子会觉得,无论成功失败,父母都是他安全的后盾。
二、 踩坑了没?这些“鼓励”可能正在伤害孩子
等等,鼓励还有坏处?没错!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“鼓励”,其实是在帮倒忙:
- ? 空洞的赞美轰炸: “宝贝最棒了!”“你是天才!”“太厉害了!” 这些话听起来很爽,但说多了,孩子要么觉得你敷衍,要么真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,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,自信心瞬间崩塌。而且,他们可能会为了维持这个“最棒”的虚名,而害怕挑战,拒绝尝试可能失败的事情。
- ? 只夸结果,忽视过程: “考了100分?真聪明!”“比赛赢了?太给爸妈长脸了!” 这让孩子觉得,只有成功的结果才值得被爱。他们会变得输不起,害怕失败,甚至为了好成绩而作弊。过度关注结果,会让孩子失去享受过程的能力。
- ? 附带条件的“鼓励”: “你要是下次考第一,我就给你买…” “你乖乖弹琴,妈妈才爱你哦。” 这种鼓励本质上是一种操控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无条件的爱,而是“我必须达到某个标准,才配得到认可”。压力山大,且容易产生怨恨。
- ? 比较式“鼓励”: “你看人家小明多厉害,你怎么不学学?” “你比上次有进步,但比起小红还差得远。” 这种比较,不仅不能激励孩子,反而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,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,甚至产生嫉妒或敌意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比较是摧毁自信的利器。
三、 怎么鼓励才对味?试试这些“走心”大招
那到底怎么鼓励才有效?核心就一点:关注过程,描述事实,激发内在力量。
-
1. 用“描述式鼓励”代替空洞赞美:
- 不说:“画得真漂亮!”
- 改说:“哇,你用了好多种颜色!这条弯弯曲曲的线画得真有创意,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故事吗?” (描述你看到的细节,表达兴趣)
- 不说:“踢球踢得真好!”
- 改说:“刚才那个球,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跑位,最后抢断那一下反应真快!” (描述具体行为和努力)
-
2. 强调努力、策略和进步:
- “这道题有点难,但你刚才试了好几种方法,最后自己解出来了,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真棒!” (强调努力和坚持)
- “这次虽然没考好,但我注意到你考前复习比上次认真多了,错题也整理了,这个学习方法上的进步很重要!” (强调进步和学习方法)
- “你搭这个积木塔的时候,下面用了大块的,上面用小块的,这样更稳,这个想法很聪明!” (强调策略和思考)
-
3. 提出开放式问题,引导思考:
- “这次比赛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特别好?” (引导自我肯定)
- “你觉得下次在哪个地方可以做得不一样?” (引导反思和计划)
- “这个作品你最喜欢哪个部分?为什么?” (引导表达和欣赏)
-
4. 表达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:
- “不管结果怎样,爸爸妈妈都看到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了,我们为你骄傲。”
- “这次没成功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尝试了。需要爸爸妈妈怎么支持你吗?”
- “我们相信你能找到解决的办法。”
-
5. 善用肢体语言: 一个真诚的微笑、一个温暖的拥抱、一个肯定的击掌,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。摸摸头,拍拍肩,眼神的交流,都能传递“我懂你,我挺你”的信号。
四、 面对失败和挫折,鼓励的“高光时刻”
孩子考砸了、比赛输了、把事情搞砸了… 这才是最考验我们鼓励功力的时候!此刻,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,也不是虚假的安慰,而是:
- 接纳情绪: “我知道你很难过/很失望/很生气(承认孩子的感受),换做是我,可能也会这样。” (共情)
- 肯定努力和勇气: “这次虽然没达到目标,但我看到你之前真的很认真在准备/敢于去挑战,这本身就值得肯定!” (关注过程)
- 引导反思(而非指责): “你觉得这次是什么原因呢?下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一样的尝试?” (把失败看作学习机会)
- 表达信心和支持: “失败一次不代表什么,我相信你从中学到了东西,下次会做得更好。需要我帮忙一起想想办法吗?” (传递信任和提供支持)
记住:孩子失败时,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建设性的引导,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批评或轻描淡写的“没关系”。
五、 鼓励的“雷区”与“持久战”
鼓励孩子是个技术活,也是个持久战,过程中难免有疑惑:
-
Q:鼓励多了,孩子会不会骄傲自满?
- A:关键在于你鼓励的是什么。 如果你鼓励的是具体的努力、进步、策略、态度(这些都是孩子可以掌控和重复的),而不是空泛的天赋或结果,孩子只会更踏实、更愿意挑战,而不是骄傲。骄傲往往源于对“聪明”、“天赋”这种固定特质的过度强调。不过话说回来,每个孩子性格不同,有的孩子可能确实需要更注意措辞的分寸感,这个度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和把握。
-
Q:孩子做错了事,也能鼓励吗?
- A:当然可以,但鼓励的是态度和后续行为。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,很害怕。你可以先接纳情绪:“吓到了吧?没伤到就好。” 然后可以说: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。现在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收拾这个‘残局’好吗?你打算怎么做?” 鼓励他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行动。重点是把错误转化为学习承担责任的机会。
-
Q:为什么我鼓励了,孩子好像没反应?
- A:可能有几个原因:
- 不够真诚或具体: 孩子能感觉到你是否走心。泛泛的“你真棒”不如具体的“你今天主动帮妹妹收拾玩具,很有责任心”。
- 时机不对: 孩子正在气头上或极度沮丧时,可能听不进任何话,先处理情绪更重要。
- 孩子习惯了负面评价: 如果平时批评指责过多,孩子可能对突然的鼓励感到不适应甚至怀疑。需要时间,持续用真诚的鼓励去重建信任。
- 方式不符合孩子“口味”: 有的孩子喜欢公开表扬,有的则觉得尴尬,更喜欢私下肯定。了解你的孩子。
- A:可能有几个原因:
六、 行动起来,让鼓励成为习惯
鼓励不是偶尔为之的“技巧”,而应该融入日常的互动中。真诚的鼓励,是给孩子心灵最好的滋养。
- 每天找一两个“闪光点”: 不用多,哪怕孩子只是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,或者对奶奶说了句谢谢,抓住它,真诚地描述出来。
- 把“但是”换成“而且”: 想说“这次有进步,但是…”时,试试“这次有进步,而且我相信下次在XX方面还能做得更好!”
- 以身作则: 当你自己面对困难时,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你的努力过程(“这个工作有点难搞,妈妈今天试了好几种方法,虽然还没完全解决,但找到点门道了”),让孩子看到积极面对的态度。
- 耐心等待花开: 鼓励的效果未必立竿见影,尤其是对已经习惯被批评或很少得到肯定的孩子。持续、真诚地灌溉,终会看到改变。
说到底,鼓励的本质,是让孩子感受到: * “我看见你了”(看见他的努力、尝试、进步、情绪)。 * “我相信你”(相信他有能力、有潜力去学习和成长)。 * “我无条件地爱你”(爱他本身,而非他的表现或成就)。
当孩子内心被这样的安全感、价值感和力量感填满时,他们自然会更有勇气去探索世界,更坚韧地面对挑战,最终成长为他们自己最好的样子。这或许暗示,最好的教育,是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,而真诚的鼓励,就是那把钥匙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这样鼓励孩子,他们才会越来越优秀!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9951.html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