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软文营销实验全记录:我们这样测试内容效果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试过吭哧吭哧写一篇软文,感觉写得挺好,结果发出去像石头扔进大海,连个水花都没看见?更气人的是,有时候随便写写的东西,莫名其妙就爆了?这事儿困扰我们团队好久了。为啥有的内容能让人掏钱,有的就只能让人点个赞?光靠猜没用,我们决定——做个实验。
一、实验到底搞了些啥?
说白了,就是想看看什么样的软文能真正带来转化,而不是光有阅读量。我们选了自家一个不太起眼但挺实用的产品——一款智能桌面小风扇(不是广告哈,真用它做实验)。然后,我们憋出了5篇风格、角度完全不同的软文:
- A篇:纯干货型。就讲怎么选风扇,参数对比,各种专业术语堆上去,结尾提了一下我们的产品。
- B篇:故事型。编了个苦逼加班族被噪音风扇折磨,换了我们风扇后工作效率飙升、家庭和睦(有点夸张)的故事。
- C篇:痛点共鸣型。疯狂吐槽传统风扇的缺点(噪音大、风硬、占地儿),然后引出我们的产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。
- D篇:短平快型。就几百字,核心卖点突出,优惠信息直接怼脸上。
- E篇:测评对比型。找了几个竞品,摆在一起拍视频、测数据,最后说我们综合最好。
我们把它们投放在几个流量差不多的垂直生活类公众号上,发布时间也尽量错开避免打架。然后,死死盯住后台数据:阅读量、点赞、评论、最重要的是——多少人看完真的下单了(转化率)。
二、结果?真有点出乎意料!
实验跑了两周,数据哗啦啦地出来了。跟我们预想的,还真不太一样。
- 阅读量之王是B篇(故事型)和C篇(痛点型)。大家果然还是爱看故事和吐槽!A篇(干货)阅读量垫底,看得人估计都是真需要买风扇的硬核用户。
- 点赞评论最多的是C篇(痛点型)。吐槽引起强烈共鸣,评论区一片“对对对”、“太真实了”、“我家那个破风扇也是!”。
- 但是!转化率冠军是... D篇(短平快型)和A篇(干货型)! 尤其是D篇,虽然阅读量中等,但下单比例最高。A篇虽然看的人少,但看的人下单意愿很强。
自问自答时间:为啥看着热闹的B、C篇,反而不如D、A篇卖货? * B篇(故事):故事是吸引人,但可能故事太精彩,用户光顾着看故事了,产品成了背景板?或者觉得故事是编的,缺乏信任感? * C篇(痛点):吐槽是爽,用户情绪也调动起来了,但可能吐槽得太狠,光顾着发泄情绪了,或者觉得“你说的问题我也有,但好像也没那么严重非要换”?转化动力反而弱了。 * D篇(短平快):目标极其明确!用户点进来就知道是广告,但核心卖点清晰,优惠信息直接,决策路径最短。想看的人自然留下,不想看的秒关,留下的转化意愿高。 * A篇(干货):虽然枯燥,但信息密度高,专业感强。能看完的,基本是真有需求且在认真做功课的用户,精准度极高,所以转化率高。
这个结果或许暗示:内容和转化之间,存在一个微妙的“断层”。热闹不等于有效。
三、实验里蹦出来的几个“没想到”
除了主结论,还有些小发现挺有意思:
- 发布时间玄学? 我们以为晚上流量好,结果有一篇在周四下午3点发的,效果意外不错。难道上班摸鱼时间才是黄金时段?这个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...
- “太长不看”是真的! 我们特意写了一篇超长的E篇(测评),数据惨不忍睹。除非是特别高客单价或复杂产品,否则用户真的没耐心看长篇大论。
- 优惠券的魔力有限? D篇虽然转化高,但我们同时在C篇也放了同样力度的券,C篇的转化还是没上来。说明内容本身对转化的影响,可能比优惠本身更大?或者说,优惠是临门一脚,但前提是用户得有“想进门”的意愿,这个意愿是内容激发的。
- 评论区有宝藏! C篇的评论区里,用户自发补充了好多我们没提到的痛点和使用场景,这简直是免费的客户洞察啊!以后写文案有素材了。
四、所以,软文到底怎么写才有效?
结合实验和平时经验,我们觉得有几点挺关键(当然,不同产品、不同平台可能效果不同):
- 目标第一! 你是要品牌曝光?还是要加粉?还是要直接卖货?目标不同,写法天差地别。想要卖货,就别绕太大弯子。
- 痛点要准,更要“痛”。光指出问题不够,得让用户觉得“这问题不解决真不行了!”(C篇的教训)。
- 卖点要清晰、要可视化。 别光说“风很柔”,说“像山林间的自然风,吹一晚头不疼”。D篇赢在简单粗暴。
- 信任感是基础。 无论是干货的专业感(A篇),还是测评的客观感(E篇),或者用户评论的真实感,都能加分。故事型(B篇)如果处理不好,容易让人觉得假。
- 行动指令要明确! “立即购买”、“限时优惠”、“扫码咨询”,别害羞,该说就说。D篇这点做得最到位。
- 测试!测试!还是测试! 别迷信经验,像我们这次,经验认为故事和痛点型肯定转化好,结果被打脸。小范围多测试几种风格和渠道,数据说了算。
五、不过话说回来... 实验也有局限性
这次实验虽然有点收获,但我们也清楚,它远不是完美的。
- 产品局限性: 我们用的是个小家电,客单价不高,决策相对简单。如果是卖车、卖房、卖几十万的课程,效果可能完全不同。长文案、深度内容或许就更重要了。
- 平台局限性: 只在公众号测了。如果放到小红书、抖音、知乎,用户习惯和阅读场景完全不同,结果可能大相径庭。比如,在小红书上,E篇那种测评对比说不定就火了?
- 样本量有限: 毕竟只测了5篇,投放的号也不算特别多。更大的样本量可能会揭示更多规律,或者推翻我们现在的结论。
- “效果”定义单一: 我们主要看的是直接下单转化。但有些软文的目标是种草、是建立品牌认知,这种效果更长期,也更难量化。比如B篇故事,虽然这次转化不高,但可能让很多人记住了品牌名,下次想买风扇时就想起来了。这部分价值,我们这次实验没能量化出来。
六、写在最后:别把软文当玄学
这次实验最大的感受就是:软文营销,光靠感觉和文采真不够。 它更像一门“实验科学”。你得有想法(假设),去执行(实验),看数据(结果),然后调整优化。
用户的口味、平台的规则、产品的特性,都在变。今天好用的套路,明天可能就失效了。唯一不变的是,你得保持好奇,保持测试的心态。别怕试错,小成本试错总比大预算砸下去听个响强。
下次你再写软文的时候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这篇东西,到底想让人看完干啥?然后,想办法去验证它。也许,你也能发现属于你自己的“爆款密码”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软文营销实验全记录:我们这样测试内容效果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9865.html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