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疫情下的校园万象:那些看不见却深刻的变化
【文章开始】 还记得不用扫场所码、可以随时随地在食堂拼桌聊天的日子吗?疫情来了又缓和,再反复,校园这块地方,实实在在被搅了个翻天覆地。表面看,教学楼还是那个教学楼,操场还是那个操场,但这几年的大学生活,说真的,跟以前不一样了,不一样太多了。到底怎么不一样?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?今天咱就一起捋捋。
一、课堂去哪儿了?屏幕内外的新战场 嘿,上课铃还在响,但人去哪了?大部分都窝在宿舍、家里,对着电脑呢!线上教学从新鲜玩意儿变成了必备技能。方便吗?那是真方便,不用早起抢座位,穿着睡衣就能“到课”。可效果呢?嗯…这个得看人。自律的同学照样风生水起,但像我这种注意力容易飘忽的,看着屏幕一会儿就…嗯…想点别的事儿去了。跟老师互动?基本靠公屏打字或者硬着头皮开麦,哪有在教室直接举手提问来的自然流畅啊。期末考试也魔幻,各种线上监考软件,有的要求你必须全程露脸露手,摄像头360度无死角盯着你,紧张感翻倍!
- 双刃剑表现:
- 方便是真方便:省去通勤,时间更弹性,还能“回放”老师说的,这点还挺好。
- 距离也是真远: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温度,课堂氛围稀薄,小组讨论只能靠冰冷的对话框。
- 自觉性成关键:学习节奏完全自己把握,松懈还是抓紧,一念之间就是天壤之别。
- 技术是个坎儿:网卡、掉线、软件出bug,这些意外状况打断学习节奏,烦得很。
二、青春被“封”住的那些日子 活动呢?社团呢?那会儿的热闹劲儿呢? 真是让人怀念的大型活动——晚会、体育联赛、百团大战...疫情期间直接“瘦身”或干脆取消。社团活动在线上搞?效果嘛...就像对着空气表演,总觉得差点意思。最难受的还是时不时出现的“封校”或“封闭管理”。操场跑跑步、小湖边溜达下没啥问题,可一旦走出那个校门,就像要过九九八十一关,审批流程复杂到让人想放弃,出去一趟心里总挂着“能不能按时回来”的念头。假期回家?更是个未知数,得时刻盯着学校和地方的通知,生怕政策突变,搁在半路了。
- 受限的活力清单:
- 大型活动:严重缩水或取消,校园少了些热血沸腾的集体记忆。
- 社团生活:线上交流为主,粘性大打折扣,维系起来特别吃力。
- 进出管理:变严格了不止一点半点,“非必要不出校”成了日常提醒,那份自由的空气被关在了外面。
- 假期规划:随时可能被打乱,买个回家的票也得提心吊胆,不敢轻易下手。
三、心灵感冒:被忽视的“次生灾害” 隔离久了,活动少了,社交圈小了,这个对情绪影响有多大?可能比我们想的要重。我记得一个朋友,本来挺开朗一人,封在宿舍半个多月,肉眼可见地蔫儿了,聊天也提不起劲,后来去看过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。焦虑、莫名的烦躁、情绪低落,这些好像成了不少同学的“标配”,尤其是一个人窝着的时候。学校倒也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,比如线上倾诉热线啥的,但总感觉这种隔着屏幕的沟通,好像没那么解渴?心理问题这块“水面下的冰山”,可能暴露得还是不那么彻底。不过话说回来, 大家对心理健康这事儿确实比以前重视多了,这算不算疫情带来的一个“另类觉醒”?
四、社交距离:拉开的不仅是物理上的米数 社交隔离这事儿,挺诡异的。明明大家伙靠得更“近”了——整天同处一个宿舍或楼栋。但那种自然的亲近感反而...变味了。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,看不清表情(当然现在好多了);线下大群聚不敢搞,大家各自为战的小圈子更封闭了;新同学之间更是难熟悉,可能一学期下来,同班同学长啥样都认不全!同学情谊在物理阻隔下怎么维系?微信群里聊得火热,见面聊反而尴尬?这个课题挺难。但也不全是消极面。疫情紧张的时候,真见过学生志愿者挺身而出维持核酸检测秩序、帮大家送饭送药啥的。这种特殊时期冒出来的微缩版“共同体”意识,倒也挺暖心的。
- 人际温度“测不准”:
- 物理靠近≠心靠近:密集相处有时反而带来摩擦和疏离感。
- 线上热络VS线下沉默:虚拟世界的活跃反而凸显了现实交往的生疏感。
- 新关系建立难度UP:缺乏大型活动、轻松聚会这样的催化剂,认识新朋友更难了。
- 抱团互助:逆境中的特殊粘合剂,志愿者行动很提气,但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还不太确定。
五、师生之间:讲台前后的新位置 老师其实也难。被迫变成主播的教授们,有多少是真乐意天天对着摄像头讲课的?作业交线上,批改量也没减少,还得化身24小时在线客服,随时准备解答各种问题(有些问题真是分不清上课讲过没讲过...)。老师们得适应新技术、新教法,这个转型不轻松。对学校管理挑战更大,既要严防死守保障安全,又想让学生过得舒服点,这两头哪那么容易平衡?出台的政策规章像翻书一样快,大家理解起来和执行起来都挺累。最具体的后勤问题,比如宿舍封闭管理时期解决学生吃饭问题,人手不足时配送速度慢、选择少,都挺糟心的。这些磨合过程产生的摩擦成本,算是不小的“管理学费”吧。
六、后疫情时代的“余震”:是烙印还是财富? 这段特殊的校园经历,到底会在我们这代学生身上留下什么?好的方面讲,适应能力绝对是拉满了。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、改变节奏、调整心态的本领被迫提高了一大截。生活自理能力,尤其是规划生活物资、搞定一日三餐这些事儿上,恐怕比很多学长学姐毕业时还强点?(笑)对“自由”“健康”的价值认知也更深刻了——没失去过,真不太懂珍惜。 但有些东西可能也丢了。比如那种无拘无束集体狂欢的纯粹快乐?比如面对面上课时老师一个眼神就能传递的鼓励?还有那种身处开放包容大环境中自然成长的社交经验? 这些空缺能不能补回来、怎么补,真的挺让人挠头的。线下活动减少是否真的对免疫系统啥的有啥潜在影响? 这个具体机制还不太清楚。
至于未来?疫情反复的风险好像低了,但很多习惯已经刻下了。混合式教学可能还会延续;线上会议、线上活动成为常态选项;大家对公共健康的意识也摆在那了,洗手消毒啥的习惯养成了恐怕很难改。这算是我们这代学生的独特注脚吧。
这三年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它像给平静的大学校园投下了一颗石子,涟漪扩散着,有的水面已经平静,有的波动似乎还在继续。它带来的体验很复杂,绝非一句‘好’或‘坏’就能简单概括。有人锤炼得更坚强独立,也有人消耗了不少热情和耐心。无论如何,这段经历是独特的,是深刻影响了一代人成长路径的。它或许打破了我们对“大学该有的样子”的固有想象,但也硬生生塞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无常、责任和韧性的提前教育。这份被疫情强行植入的“特别课程”,恐怕会在未来很多年里,持续释放着它的能量。 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疫情下的校园万象:那些看不见却深刻的变化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8927.html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