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聚集

爸爸装软文: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

【文章开始】

你有没有发现?你爸最近是不是总在朋友圈发一些...嗯...怎么说呢,特别“正经”又有点“怪”的东西?比如《震惊!这款茶叶竟让三高人群重获新生!》,或者《十年老电工告诉你,家里插座必须这样选!》?点进去一看,嚯,最后不是卖茶叶就是卖插座的。这玩意儿,就是传说中的“爸爸装软文”

啥是“爸爸装软文”?它为啥火?

简单说,就是咱爸那辈人,学着网上年轻人写推广文章的样子,整出来的东西。看着像那么回事,但细品吧,总透着一股子“硬凹”的劲儿。为啥突然这么多老爸投身“软文事业”?

  • 身份焦虑? 退休了,或者感觉在单位不被重视了,想在网上找点存在感,证明自己“宝刀未老”,还能“指点江山”。
  • 信息差红利? 他们觉得掌握了某些“内部消息”或者“生活智慧”,想分享(顺便赚点?)。
  • 被“割韭菜”后的反击? 可能自己先被某些营销号忽悠买了东西,觉得“这玩意儿我也能写”,于是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。
  • 单纯想帮子女/朋友? 听说亲戚家孩子开了个网店卖土特产,或者老战友代理了某款保健品,想用自己“笨拙”的方式支持一下。

爸爸装软文的“灵魂”在哪里?

精髓就在于那个“装”字。他们想模仿专业软文的套路,但往往学了个“形”,丢了“神”,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、带着浓浓“爹味”的风格:

  1. 标题党,但不够“惊”:喜欢用“震惊!”“揭秘!”“内幕!”这类词,但后面的内容往往平平无奇,甚至文不对题。比如《惊天秘密!原来这样洗碗能省水!》,点开一看,就是让你用盆接水洗...这算啥惊天秘密啊爸!
  2. 专家人设,但立得摇摇晃晃:动不动就“作为一个有三十年XX经验的老XX”,或者“我亲戚/朋友/战友是XX领域的专家,他说...”。试图建立权威感,但可信度嘛...你品,你细品。
  3. 强行植入,毫不掩饰:铺垫了半天生活哲理、人生感悟,转折那叫一个生硬!“所以啊,朋友们,生活就像这XX牌按摩椅,该放松时就得放松!” 这弯儿拐得,差点把读者甩出去。
  4. 情感牌打得“梆梆”响:特别喜欢上升到家国情怀、孝道伦理。“孝顺父母,就给他买一台XX净水器,喝上健康水!” 不买?那你就是不孝!这道德绑架玩得...绝了。
  5. 排版?不存在的:大段大段的文字,不分段,没重点,偶尔还夹杂着几个意义不明的表情符号 ????,或者突然放大字号强调一句无关紧要的话。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
爸爸们为啥写不好“真·软文”?

这背后其实有个挺有意思的认知差异。专业软文的核心是“用户思维”和“精准营销”,得研究目标人群喜欢啥、痛点在哪、怎么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。但爸爸们写软文,常常是:

  • “我觉得好”思维:我认为这个产品好,我就得使劲夸,管你爱不爱看。
  • “信息轰炸”策略:把我知道的所有优点都列出来,越多越好,越详细越好,生怕你不知道。
  • “熟人社会”逻辑:用在朋友圈发,觉得都是熟人朋友,总得给点面子吧?忽略了网络传播的复杂性和陌生人的警惕心。
  • 对“软”的理解偏差:他们可能觉得,只要不是硬邦邦的广告就叫“软文”,没get到“软”的精髓在于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价值提供。

所以,爸爸装软文,本质上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的、笨拙的互联网表达尝试。 他们想融入,想参与,想证明价值,但方式和效果嘛...常常让人哭笑不得。


案例分析:老王和他那“神奇”的按摩仪

举个活生生的例子。我邻居老王,退休前是厂里的技术骨干。最近迷上了在小区群和朋友圈推广他儿子代理的一款按摩仪。他的“软文”是这样的:

“各位老哥老姐老弟老妹!人上了年纪,腰酸背痛免不了!我年轻那会儿在厂里扛大包,落下个老腰疼的毛病!试过多少膏药、按摩,效果都不行!直到用了这款‘舒筋活络仪’(此处省略200字产品功能介绍,夹杂大量技术参数)... 现在,我每天按两次,腰不酸了腿不疼了,上楼都有劲儿了! 这真是我们中老年人的福音啊!有需要的私聊我,都是邻居,绝对最低价!(附上9张不同角度、光线昏暗的产品实拍图)”

效果?群里一片寂静,偶尔有人回个“??”。老王很郁闷,跟我爸吐槽:“我这写得不够好吗?我把好处都说清楚了啊!” 你看,典型的“爸爸装软文”困境:信息堆砌,缺乏共情,强推意图明显,完全没考虑读者感受和信任建立。


爸爸装软文,到底有没有价值?

这是个好问题。从纯粹的商业转化角度看,大多数爸爸装软文的效果,可能...嗯...比较有限。目标不精准,表达方式不对路,信任感难建立,转化率自然高不了。具体的数据支撑?抱歉,这个领域还真没看到权威统计,只能说基于观察和常理推断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它的价值或许不在“卖货”,而在别处:

  • 它是父辈与数字时代的一种连接方式。 虽然笨拙,但他们在努力学习和适应。
  • 它可能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出口。 那些生硬的推广文字背后,藏着他们想为家人朋友做点事、想获得认可的心思。
  • 它自带一种“反差萌”的传播力。 过于“清奇”的文风,有时反而能因其真实和“土味”引发关注和讨论(虽然不一定是正面关注)。

面对爸爸装软文,我们该咋办?

  1. 理解万岁,别嘲笑: 先别急着吐槽“爸你这写的啥呀”。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——可能是孤独,可能是想帮忙,可能是想证明自己还没老。
  2. 温和引导,提建议: 如果真想帮他们(或者帮他们推广的产品)提高效果,可以试着给点建议:“爸,你这写得挺详细!不过开头能不能加点大家腰疼腿疼时具体的难受场景?比如晚上睡不着觉那种?结尾价格能不能别写‘最低价’,写个‘给邻居的专属优惠价’试试?” 重点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。
  3. 实在不行,就...屏蔽吧: 如果实在受不了刷屏,又不想打击老爸热情,朋友圈权限设置是个好东西。眼不见心不烦,家庭和谐最重要。
  4. 当个乐子看: 有时候,把这些“爸爸装软文”当作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来看,也挺有意思的。它们记录着一个群体在时代浪潮下的摸索和适应。

写在最后:笨拙,也是一种温柔

爸爸装软文,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学走路的样子,摇摇晃晃,姿势别扭,但充满了尝试的勇气。这或许暗示着,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,并非不可逾越。 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,笨拙地敲打着键盘,试图在快速更迭的网络世界里,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印记。

下次再看到老爸朋友圈那篇标题惊悚、内容硬核、转折生硬的“软文”,别急着划走,更别嘲笑。那文字背后藏着的,或许是他们未曾说出口的关心,或是想被看见的渴望,又或者,只是他们对抗岁月、证明自己“还有用”的一点小小倔强。

这笨拙的“装”,又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温柔呢?

【文章结束】

上一篇:爸爸必看!亲子教育软文写作10大实战技巧

下一篇:片段组合式软文文章标题:为啥它这么能“勾人”?


标题:爸爸装软文:中年男人最后的倔强    
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8832.html

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