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聚集

旋转木马软文:为什么我们总在原地打转?

【文章开始】

你有没有看过那种文章?读完了,感觉脑袋嗡嗡响,好像说了很多,又好像啥也没说?就像... 坐了好几圈旋转木马,下来后有点晕,但问你看到了啥风景?呃... 好像都是差不多的马?对,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——“旋转木马软文”。

啥是旋转木马软文?它长啥样?

简单说,就是内容在原地打转的文章。开头抛个大问题,哇,好吸引人!然后... 然后就开始绕圈了。用不同的词儿、不同的句子,反反复复说同一个意思。看第一段,嗯,明白了;看第二段,嗯?好像还是这个意思?第三段... 等等,我是不是看过这段了?

举个栗子??:一篇讲“如何提高工作效率”的软文。开头问:“你还在为加班烦恼吗?” 接着,它可能会: * 第一点:要专注!(然后解释专注多重要) * 第二点:减少干扰!(然后解释为啥干扰不好) * 第三点:提升效率!(然后... 又绕回专注和减少干扰?)

看完了,你只记住了一个模糊的概念:“嗯,得好好工作。” 但具体怎么做?有啥新招?没有!就像旋转木马,转了一圈又一圈,起点就是终点。


为啥会产生这种“原地转圈”的软文?

自问:为啥作者要这么写?这不是糊弄人吗?

自答: 哎,这事儿吧,原因还挺复杂,不能全怪作者懒(虽然懒肯定是原因之一)。

  • KPI压力山大: 老板要数量!要更新频率!要覆盖关键词!哪有时间深挖?先“转”起来再说!
  • “安全区”依赖症: 写熟悉的东西不容易出错啊!深挖新东西?万一说错了多尴尬?不如在已知领域里反复打磨(其实就是重复)。
  • “填充”思维作祟: 哎呀,字数不够!怎么办?把前面说的换个说法再说一遍呗... 或者,嗯,再加点“众所周知”的废话?
  • 对用户需求的误判: 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搞懂用户到底要啥,以为反复强调“重要”就等于提供了价值。

说实在的,有时候作者也挺无奈的。时间紧、任务重、素材少... 但,这或许暗示了内容生产机制里的一些问题——过于追求表面的“量”和“快”,而牺牲了“质”和“深度”。


旋转木马软文的“魔力”与危害

自问:这种软文看着挺烦,为啥还能存在?它有啥“好处”?

自答: 存在即合理(某种程度上),它确实有点“魔力”:

  • “看起来”很丰满: 篇幅长、小标题多、排版漂亮,乍一看信息量很大!容易唬住人,尤其是不太细看的读者。
  • “安全”无风险: 不说深,就不会错。不碰新观点,就少争议。对甲方(品牌方)来说,风险低。
  • 生产“效率”高: 套模板、复用内容,确实比深度创作快多了。

但是!它的危害更大:

  • 浪费读者时间: 这是最直接的伤害!读者满怀期待点进来,结果像嚼了一堆蜡,毫无营养。时间就是金钱啊朋友!
  • 消耗读者信任: 被忽悠一次,下次看到这个作者、这个品牌,甚至这个平台,心里都得打个问号。信任建立难,摧毁易。
  • 拉低内容生态质量: 劣币驱逐良币。如果这种“转圈”文也能获得流量和收益,谁还愿意花心思做深度内容?
  • 对品牌是慢性毒药: 短期看好像完成了“曝光”任务,长期看,品牌形象会变得空洞、缺乏诚意。用户会觉得:“哦,又是这家,就会说些没用的漂亮话。”

怎么识别和避免旋转木马软文?

自问:作为读者,怎么快速识别这种“坑”?作为创作者,怎么避免自己写出这种玩意儿?

自答:

识别技巧(读者视角):

  1. 看开头结尾: 开头抛出的核心问题,结尾有没有真正解答?还是只是又强调了一遍问题很重要?
  2. 看段落推进: 读完一段,下一段是引入了新信息、新角度,还是对上一段的同义重复或无关扩展?
  3. 找“干货”密度: 通篇看下来,有几个真正让你觉得“学到了”、“原来如此”的点?如果很少甚至没有,危险!
  4. 警惕“万金油”词句: 大量使用“非常重要”、“众所周知”、“总而言之”、“提升/优化/加强”这类空洞词汇,却缺乏具体支撑。

避免方法(创作者视角):

  1. 明确核心价值点: 动笔前想清楚:我这篇文章,到底要给读者解决一个什么问题?或者提供一个什么独特价值? 这个点必须清晰、具体、可交付。
  2. 列干货提纲: 围绕核心价值点,列出真正递进、有信息增量的分论点。每个点都问自己:这为读者提供了新东西吗?
  3. 敢于“瘦身”: 与其用废话凑字数,不如把一个问题讲透。深度比广度更重要(在单篇文章里)。
  4. 引入新元素:
    • 具体案例: 讲道理太干?加个真实或虚构(但合理)的故事、例子。
    • 数据支撑: 哪怕是小范围调查数据,也比“很多人觉得”有说服力。(当然,数据来源要靠谱,这点... 具体操作起来也有门道,得小心)
    • 不同视角: 尝试从用户、对手、旁观者等不同角度看问题。
  5. 写完自己读一遍: 假装自己是读者,带着“这文章能给我啥?”的问题去读。读完后,你能清晰地说出收获吗?

不过话说回来... 这事儿真那么容易解决吗?

我们一直在说创作者要如何如何,但内容生态是双向的。读者是不是也总被“5分钟学会XXX”、“一篇文讲透XXX”这种标题党吸引?平台算法是不是更倾向于推荐那些“看起来”热闹、关键词堆砌的文章?甲方爸爸是不是只关心“发了多少篇”、“覆盖了多少关键词”,而不太在意内容真正的穿透力?

这就像... 一个循环?创作者为了迎合(想象中的)读者和平台喜好,生产“转圈”文;读者看多了觉得没意思,更没耐心;平台看数据不好,更倾向于推荐更“安全”、更套路化的内容... 具体怎么打破这个怪圈?嗯... 这可能需要整个链条上的人都做出点改变,具体机制待进一步观察,反正挺难的。


结尾:别让我们的内容坐上旋转木马

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品牌,早期几篇深度用户故事反响很好,后来可能为了追求量,内容越来越水,最后发了一篇讲“匠心”的文章,通篇都在说“匠心很重要”、“我们很匠心”,却没有任何具体事例或独特见解支撑。评论区一片“???”和“说点实在的行吗?”。你看,坐旋转木马坐久了,连自己要去哪都忘了。

内容创作,无论是为了营销、分享还是记录,本质都是一种沟通。有效的沟通,需要信息增量,需要真诚,需要推动事情向前一步,而不是在原地优雅地转圈。

下次你写东西,或者读东西的时候,不妨问问:我是在前进,还是在转圈?这圈,转得值吗?

【文章结束】

上一篇:旅行社宣传软文发布攻略:如何让客户主动找你报名

下一篇:无处不在的软文轰炸,我们为什么躲不开?


标题:旋转木马软文:为什么我们总在原地打转?    
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8417.html

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