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华为赋能问界M5体验:智能汽车革命真香了?
【文章开始】 你有没有发现,路上挂着"HUAWEI inside"或者醒目的"HUAWEI问界"车标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了?尤其是在大城市里,冷不丁就能瞥见一辆M5或者M7的身影。这可不是偶然,你知道2023年问界系列销量暴涨了近6倍吗?说明很多人真金白银地用行动在投票。今天就唠唠这个现象级的产品——问界M5。它到底凭啥能杀出重围?是华为光环太耀眼了?还是本身确实有两把刷子?
问界M5到底是什么来头? 说白了,它身上流淌着两种基因。一方面,是华为这个科技巨头的血液,主要管它的“大脑”和“神经系统”这块儿,就是智能座舱啊、智能驾驶啊这些核心的智能化东西。另一方面,制造和整车工程,主要是老牌车企赛力斯在负责。这种“华为主导智能+车企负责硬件”的模式,在当时还挺新鲜的。华为不自己造车,但是它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技术“装”到车里,问界系列就是这种合作的排头兵。这种模式能成功吗?现在看,它确实趟出一条路来了!
核心争议:灵魂是华为的,那车本身行不行? 很多人冲着华为去买的M5,但冷静下来,心里头肯定也犯嘀咕:这光有华为的灵魂就够了吗?车子本身开起来咋样?总不能买个智能座舱开着难受吧?说实话,我当初也有这个疑问。
- 底盘质感:有惊喜! 坐进去开起来第一感觉是,这车底盘调得真挺扎实。不是那种软绵绵忽忽悠悠的感觉,也不是傻硬。后驱版用的是双叉臂前悬架,这可是偏运动的配置,成本在那摆着呢。再加上全铝底盘,分量减轻了,操控起来就感觉更灵活更跟手了。跑高速或者稍微激烈点开变个道啥的,车身姿态贼稳,给人信心很足。这点上,确实超越了很多人对“智能电动车”可能松散或者一味求舒适的预期。
智能座舱:鸿蒙OS到底香在哪里? 这绝对是问界M5的核心竞争力之一,也几乎是车主们最愿意显摆的地方。别人家车机还在讨论卡不卡顿呢,鸿蒙座舱已经把“手机使用习惯无缝搬进车里”玩得很溜了。
- 操作直觉真拉满:
- 超级桌面:这功能太绝了,手机一碰车上那个感应区,应用直接就“飞”到车机大屏上了。刷抖音、看B站、处理微信(当然停车时看哈),不用专门去车机里找App再登录,体验完全无割裂感。感觉手机和大屏在那一刻“灵魂合一”了。
- 三指滑屏: 导航时,突然有电话进来或者想看歌词?三指在屏幕上从左(或右)轻轻一划,导航界面就会听话地缩小到屏幕侧边,歌词或者来电信息立刻占据主显示位,太自然了!这不就跟咱平时手机上操作一模一样?学习成本为零,而且系统反应超级快!
- 语音助手小艺:真的“能用”而且“好用”! 识别速度贼快,基本上你说完它就理解了。重点是它的理解能力特别强。举个真事,上周末我试驾那会儿,坐后排的朋友随口来了句“小艺小艺,我感觉有点闷”,你猜怎么着?它直接把后排车窗开了一条缝,同时打开了带PM2.5净化的外循环!它能精准区分“体感需求”(闷)并调用多个相关功能(开窗+净化空气)。这种“听得懂人话,办得成事儿”的体验,在别的车上真的很难碰到!而且它能做到连续对话,不用一遍遍唤醒,感觉像是和副驾坐了个懂你的小助理在聊天。
所以你说鸿蒙座舱为什么能领先?或许暗示这种将成熟的消费电子产品体验深度融入车内的思路,才是真正理解用户习惯的王道。更新系统也特方便,像升级手机一样简单快捷。
智驾系统:ADS 2.0够安全靠谱吗? 这恐怕是大家对华为技术落地在车上最期待也最担忧的部分。毕竟开车这事儿,安全性永远排第一。“遥遥领先”听着激动,真放开方向盘,心里能不打鼓?华为的ADS 2.0现在主推的是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,就是说靠车上的“眼睛”和“大脑”自己感知和判断路况。这技术听起来很牛,但也引来一堆问题:城市里那么复杂,它行吗?万一出事儿谁负责?
- 城区NCA:胆大心细?: 讲真,在复杂城区开启领航辅助(NCA),刚开始那几分钟,肾上腺素真有点飙升。它处理无保护左转、路口跟车、避让突然窜出来的电动车,确实挺像老司机的操作,该快时果断(找时机并入),该怂时也不含糊(主动让行)。而且它变道尤其丝滑自然,后车稍有空隙就能切入,没啥犹豫感。但这玩意儿,目前还离不开人盯着。有次它跟着前车在施工路段准备右转,前车都压线拐进去了,小艺还在那“思考”,最后还得我接管。所以城区复杂路况,现阶段它更像是个超强的辅助,能大大缓解驾驶疲劳,但离完全放手还远着呢。
- 高速和泊车是真省心: 跑高速高架才是它的“舒适区”。进出匝道逻辑清晰,跟车距离控制得当,弯道处理顺滑。晚上开也不怂,识别能力在线。智能泊车就更“爽”了,划个车位,按一下,你自己就可以收拾包包准备下车了,它倒得比你还标准还快!尤其是那些又窄又刁钻的车位。自动泊车成功率极高,特别省心省力。
不过话说回来,纯视觉方案,大雾、暴雨这种极端天气下表现如何?目前体验机会少,具体表现还待极端天气场景更多验证。
性能与续航:新能源车的老大难,M5解决了吗? 电动车绕不过去的坎:充一次电能跑多远?开起来有没有劲?电耗高不高?这些都很实在的痛点。
-
增程式VS纯电:双版本应对不同需求:问界M5聪明地提供了两种选择。
- 要是你家或者公司方便充电,日常通勤距离不长,纯电版足够爽了。加速特别快、特别静,感觉特别爽。充满电实打实跑个500多公里没问题(CLTC标准是620+公里,实际打个折吧)。
- 如果充电不方便或者有里程焦虑,增程版就是定心丸。它有个小发动机专门负责发电(不直接驱动轮子,所以开起来还是纯电的感觉),没电了就烧油发电。好处是能加油,长途不焦虑;平时有充电条件,又能当纯电车用,油钱能省不少。官方说满油满电能干1200多公里(CLTC),实际跑起来八九百公里应该很稳。关键是馈电状态跑起来,动力衰减感不明显,发动机启动的震动和声音抑制得在同类型里算好的。
-
电耗与能耗:过得去,但还能更好? 增程版用油跑,油耗大概在6-7L/百公里(日常综合),对这么大个头的四驱SUV来说,算合理表现。纯电版的电耗控制也不错,不过听说新的电池包技术提升了能量密度,具体能量密度提升用了什么黑科技待拆解分析,总之实际续航比老款更扎实了。跟顶尖的纯电选手比,可能电耗不算最低那一档,但整体水平均衡靠谱,没啥续航焦虑。
制造品质和服务:赛力斯拖后腿没? 虽然当初很多人对赛力斯的生产制造捏把汗(毕竟之前品牌力确实差点意思),但是问界的制造是在赛力斯新建的所谓“凤凰工厂”进行的(名字还挺唬人),智能化、自动化程度据说挺高(公开资料说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85%)。从交付的这些M5来看,内饰用料挺足,真皮包裹、木纹饰板啥的,摸着看着都挺高级,比有些抠抠搜搜的合资品牌大方。车身缝隙也控制得比较均匀。至少从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,制造工艺达到了主流合资品牌SUV的水平,甚至某些细节感觉还好点。不过,关于长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,还得更多车主跑够公里数和时间才能下最终结论,这点任何新车都一样。至于售后服务,有华为用户中心背书,服务标准化和响应速度整体是好的,但覆盖网点能不能像传统大厂那么密?在三四线城市可能还得再努努力。
值不值得买?谁最该看过来? 这问题吧,得分人。你预算够(M5主力车型在25-30万区间),特别看重智能座舱体验和流畅度,对鸿蒙生态依赖度高(比如主力用华为手机、手表等),或者对华为的智驾技术深度种草,那问界M5绝对非常非常值得考虑,它在这块就是顶级的存在。增程版特别适合充电设施不太完善、但想体验电车、又有长途需求的用户。纯电版适合日常通勤为主、充电无忧、追求纯电极致体验的人。
如果你对“华为inside”这事儿没啥感觉,也不咋在乎车机多智能、智驾多先进,就想买个牌子硬、保值率高、纯粹当个大号代步工具的合资油车,那或许它不是你的菜。但就凭这智能座舱和智驾体验的领先幅度,确实吸引了一大批“用脚投票”的用户。
用户案例: 我一个朋友张女士,从传统豪华品牌油车换了问界M5增程版。按她话说:“开惯了这种智能车,再回去开油车感觉像‘原始人’,连调个空调都觉得繁琐(油车很多还要按键操作)。尤其是跑长途,智驾一开,轻松太多了。虽然车标换了,但体验提升是实打实的。”不过她也笑称:“唯一的麻烦是身边朋友老想借我车体验华为智驾,搞得我车像个科技馆。”
对了,最后提醒一点:虽然用着爽,但家里或者公司能装充电桩的是真香体验。如果不能方便地充电(特别是纯电版),可能乐趣会打点折扣。但话说回来,如果你家附近有可靠的华为超充站,那倒也不用太担心。总的来说,问界M5算是华为技术落地的一个成功样板,把“智能汽车”这概念具体化了。
【文章结束】
标题:华为赋能问界M5体验:智能汽车革命真香了?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om/rwfb/97289.html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