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快递涨价“罗生门”背后:为什么通达百货难以摆脱“价格共振”?
资料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杨大庆告诉记者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的价格共振是快递市场僵局的被动选择,反映出快递企业进入了非良性竞争状态。
近日,“通达部”快递企业上演涨价“罗生门”:5月8日、9日相继宣布涨价,随后又撰写或取消相关公告。通达快递公司这次调价背后的原因,是谁调的价,为什么改口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了解到,这家“通达部”快递企业提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与C端客户直接比较。因此,在采访各快递企业网点时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得到的回应是“目前价格不变,未接到涨价通知”。
但“通达系”快递企业的集体涨价和“换口”行为,反映了价格变动方面各企业抱成一团的现象。甚至有快递公司被监管部门约谈涉嫌“协调涨价”。
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大庆将这一现象描述为“价格共振”。他告诉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的价格共振是快递市场僵局的被动选择,反映出快递企业进入了非良性竞争状态。
对“协同涨价”中重复套牢的质疑
在旺季或电商日前夕,快递公司往往成为主角。由于快递数量的快速增长和车辆、材料和人员的短缺,额外的价格上涨。快递公司有强烈的愿望,希望在短期内通过提价来填充价格,增加收入。
但一旦涨价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就会被推向舆论。
2019年“双十一销售节”前夕,“通达部”快递企业因集体宣布涨价而备受关注。
去年10月11日,ZTO快递率先发布涨价通知,称“从2019年11月11日起调整快递费用。”四天后,童渊快递还宣布,将从2019年11月11日起调整快递收款。
虽然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记者未能从大云、申通快递和白石快递的官方网站上获得提价通知,但一份公开报告暗示,这三家快递公司可能会跟进提价。
据南方都市报报道,2019年11月6日,浙江省市场监督局召开快递领域涉嫌垄断行为警示会议,通报部分快递领域公司协调涨价、限制交易等违法行为。其中“四环一达”五家快递公司品牌因大幅涨价而得名。
在多重因素下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对快递价格的议价能力较弱。
一方面,近十年来我国快递领域的单票收入一直在下降,反映出快递价格持续下降的趋势,而且这种趋势不容易扭转;另一方面,通达百货等特许快递公司的价格一直处于价格临界点,面临买方市场的强大压力。
据国家邮政局统计,从2010年到2019年,我国快递领域的每张票票价从24.6元下降到11.8元,降幅达52%。其中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的单票收入低于外地平均水平。以2019年各企业数据为例,去年ZTO快递、大云快递、童渊快递、申通快递、百思买快递的单票收入分别为1.72元、3.19元、3.01元、3.11元、2.88元。
早年,“通达部”为了电商的市场份额打了一场“价格战”。随着草的生长,各种快递企业虽然形成了规模效应,筑起了成本和资金壁垒,但也降低了电子商务快递的价格。
这样的价格状态,使得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量来源的“通达部”快递企业被动——如果价格上涨,电子商务快递市场的价格敏感度较强,容易造成客户流失;如果不涨,累积的价格压力可能会造成快递企业集体“出血”。
在杨大庆看来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有一定的涨价需求。
“快递公司价格调整的背后是长期的快速发展驱动。”他指出,目前的“通达部”快递公司面临三个叠加效应:一是在服务升级期,特许快递公司需要更换廉价的快递标签,推动服务升级,必然带来价格和价格调整的一些变化;二是变道期的快速发展,整个快递物流市场的数字化重塑,以及科技投入价格的上涨,迫切要求快递公司调整价格,增加利润;第三,基层危机时期,由于近年来土地、人力、包装等综合价格上涨,特许快递公司基层普遍面临收入增加困难,甚至利润负增长。改变基层生态贫血需要调整服务价格。
而“通达”快递公司,同属一个家族,没有明显的服务差异化,对两者之间的价格波动也比较敏感。一个家庭的价格调整势必会在其他家庭中掀起波澜。
“每个家庭的价格调整都控制在一个平衡的状态,不会太高,但会有一点后续。”杨大庆对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表示,虽然中国快递领域多年来在业务量上一直位居世界第一,但国内快递企业的利润率与联邦快递、ups等国际巨头仍有很大差距,一大原因是中国快递市场难以扭转的“价格战”,不利于中国从快递大国向快递强国的转型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很难建立基于自身服务质量和市场领域的定价机制。所以这种默契的价格调整,很容易陷入“协调涨价”甚至“通过涨价”的问题。
改变现状并不容易
“通达”快递企业过去不合理的竞争模式是造成目前低价局面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如果我们想改变这种情况,促进快递市场价格回归理性竞争,就需要差异化服务的出现。
杨大庆在接受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采访时表示,快递价格的理性竞争呈现出结构分化的特征,即优质服务为特定价格,低端服务为普通价格。这样既能整体满足现有的低价需求,又能处理升级到优质快速发展的需求。
其实快递现状的一些变化也在提醒快递企业,不能再靠“价格战”了。一方面,中国快递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,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在减弱;另一方面,快递企业总部与附属网点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。考虑到盈利状况,每个网点的加盟商都没有能力主动大规模降价。
但是,通过价格调整向终端客户转移压力,会带来客户流失的风险。
因此,包括“通达”快递公司在内,“企业品牌重塑”和“产品分层”的策略近年来进入了各大快递公司的视野。
一个现实是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面临顺丰控股的直接冲击(45.560,-0.22,-0.48%)。
过去,顺丰控股因为产品定位不同于“通达”快递企业,所以在自己的轨道上成长。定位于中高端零部件的顺丰控股,凭借以往的优质服务在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也获得了较高的议价能力。但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和通达部对电商快递份额的挤压,顺丰控股的市场份额增长近年来停滞不前。
2019年,顺丰控股调整了产品策略,推出了对比电商市场和客户的特色特产,并迅速“收获”了部分电商股份。就结果而言,顺丰控股对低价电子产品的竞争提升了其市场份额。这种建立在优质服务基础上的低价,对于通达部的快递企业来说,可谓是“深水炸弹”。
顺丰控股的介入,给“通达”快递企业的品牌和服务带来了压力。这就要求“通达”快递企业不仅要塑造价格壁垒,还要尽快将客户进行分组、分层产品,形成差异化服务。
事实上,在各企业“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”的转型趋势下,“通达”快递企业已经开始从产品层面构建差异化。
首先,在产品分层方面,“通达部”快递公司推出了多层次的老化产品。例如,大云的产品包括“当天”、“次日”和“大云快递”,以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体;其次,在产品类型上,“通达部”快递公司涉足快递行业,打造多元化物流业务。
一位券商分析师向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表示,虽然“通达部”快递公司在普通、同质老化产品的竞争中依赖价格控制,但服务质量更高、老化更稳定的企业更容易被市场以同等价格接受。
“这也是顺丰在推出特色产品后迅速获得市场份额的原因。”该人士进一步表示,随着需求的多样化,目前快递企业的产品定位将会出现差异,产品分层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。
然而,对于“通达”快递公司来说,差异化服务的建设仍然需要一个过程。这预示着围绕价格“做文案”的局面短期内还会继续出现。
上一篇:「营销心得」新闻发稿平台:上海未成年人室内培训托育等6月2日起恢复线下培训
下一篇:「营销心得」营销软文发布 国产ARJ21飞机井冈山号首航成功
标题:「营销心得」软文营销 快递涨价“罗生门”背后: “通达系”为何难以摆脱“价钱共振”?
地址:https://www.wenfangge.com/a/rwfb/13262.html
注明“来源:文芳阁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